全国服务热线

江苏国控电力设备有限公司

Jiangsu guo kong power equipment Co., Ltd.

021-68398001
当前位置:
CT报告说肿瘤没缩小,医生却宣布治疗有效?肝癌进展需关注mRECIST

明明CT报告显示肿瘤没缩小,医生却说治疗有效?”——许多肝癌患者面对影像报告时都有这样的困惑。这背后,隐藏着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的重大变革:从单纯看大小识别活性肿瘤,再到破解免疫治疗迷雾的进化史。

1

肿瘤疗效评估的“量尺”进化史


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的发展,是一部医学影像技术与治疗理念共同演进的编年史:

  1. 2009年RECIST 1.1:当前最广泛应用的金标准。靶病灶缩减至5个,明确淋巴结评估规则(短径>15mm计入靶病灶)。其核心逻辑是:肿瘤缩小=治疗有效。

RECIST 1.1

疗效分级:
   完全缓解(CR):所有靶病灶消失
  部分缓解(PR):直径总和缩小≥30%
  疾病进展(PD):直径总和增加≥20%或出现新病灶

适用场景传统化疗、放疗常规治疗


2.肝癌专属:mRECIST(改良版):仅测量动脉期强化的肿瘤区域,排除坏死组织干扰。


mRECIST

肝癌靶向/介入治疗后,肿瘤可能只是“坏死液化”,体积没小多少,但里面已“空心化”。RECIST 1.1 容易低估疗效。


分析显示,用 mRECIST 评估肝癌靶向治疗,客观缓解率(ORR)显著高于 RECIST 1.1;但在判断是否进展(PD)时,两者一致性非常好。


适用场景TACE、抗血管生成药、免疫治疗


2

前沿进展:2025年临床实证与指南更新

1.  mRECIST评价更加灵活敏感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团队在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》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,该研究发现仑伐替尼联合吉非替尼双靶向治疗在EGFR高表达且对仑伐替尼耐药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。该实验采用RECIST 1.1和mRECIST共同评价疾病控制情况,结果如下:

结果表明:

  • mRECIST标准检测肿瘤活性消退更敏感(ORR提高近1倍)

  • 两种标准对疾病控制能力评估一致(DCR均为76.7%)

2. 肿瘤疗效评估标准一致性研究

在《BMC Medical Imaging》2025年5月发表的关于RECIST与mRECIST标准评估肝细胞癌(HCC)经动脉化疗栓塞(TACE)疗效的阅片者一致性研究中,3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对在105例经病理确诊的且经过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增强CT扫描结果独立阅片,针对阅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结果表明:

  • RECIST 1.1:在测量重复性上更具优势,适合需要高一致性的临床试验或长期随访。

  • mRECIST:在疗效分类定性判断中阅片者分歧较小,更贴合TACE后肿瘤坏死特征(如活性区域变化),但对操作者经验依赖较高

3. 国际指南明确分层使用策略

2025年4月欧洲胃肠道和腹部放射学会(ESGAR)发布的最新共识首次明确分级策略:

  • 常规化疗:延续RECIST 1.1金标准

  • 肝癌靶向/局部治疗:强制要求联合mRECIST评估活性肿瘤

  • 免疫治疗疑似进展:必须追加PET-CT或活检验证

这一分层体系被纳入全球47家癌症中心的诊疗路径,标志着实体瘤疗效评估进入精准化时代。

3

3

患者视角:如何理解自己的影像报告?

1. 诊断肝细胞癌治疗方式决定评估标准

  • TACE/靶向治疗:关注mRECIST的“活性肿瘤”描述

  • 化疗:参考RECIST 1.1的直径变化

2.警惕“进展”误判

若症状改善但报告提示PD,需确认是否使用免疫治疗(可能存在假性进展),需复查确认。

3.看疗效

  • PR 以上:活性肿瘤显著缩小;

  • SD:别灰心,免疫/靶向常把肿瘤“按住”即是胜利;

  • PD:与医生讨论“真性”还是“假性”,必要时 4–6 周复查。

4.要求影像对比

动态CT/MRI的动脉期图像对比,比单纯文字描述更直观显示活性肿瘤变化,甚至可以提前预判影像尚未显示的进展。


RECIST 1.1 是一把“通用卷尺”,mRECIST 则是为肝癌专门设计的“体脂秤”;治疗路上,尺子越多,量得越准,决策就越稳。

下次再看到评估报告,希望你能自信地说:“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!”

欢迎关注"ai帮帮",了解更多临床资讯~


*声明:本文旨在科普肿瘤医学和新药进展,任何重大医疗决策请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

*版权申明: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